【材料1】
在网上搜索“高考助考”等关键词时,记者发现,一些五花八门的“助考神器”:显影碳粉、透视眼镜、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隐形钢笔……高考舞弊的高科技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高考舞弊的集团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兼二处处长高升告诉记者,舞弊团伙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团伙内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以2013年高考为例,考试机构与公安机关紧密配合,共打掉“助考”犯罪团伙8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43名,收缴无线电作弊器材2700余套。
职业化是高考舞弊的另一特点。高升说,高考被一些不法分子视为有利可图的“唐僧肉”,通过高考舞弊来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固定职业和生财之道,形成了黑色利益链。近年来被揭露的一些大规模集体舞弊案,背后几乎都有“职业舞弊者”的身影。就在高考前夕,记者联系上一个提供替考服务的卖家,该卖家声称“常年提供替考服务”,且服务流程化:“提供资料,帮忙找枪手,支付首付50%,安排见面,见面满意,参加考试,成绩出来,支付余款。”
“内部化也是当前高考作弊的特点之一,如极少数考务工作人员考前窃取试题进行贩卖。”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说。对此,有研究者表示,因为存在地方利益,个别地区在高考中存在地方保护现象,曾出现过教师、校长在监考过程中集体“助考”的情况。曾经轰动一时的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吉林松原市高考作弊事件等,都有内部人员参与,这种现象应坚决予以打击。
违规惩处不力,是高考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些研究者的共识。罗立祝表示,高考舞弊的处罚显得过于宽松,少数考生敢于侥幸冒险不足为奇。高升说,我国全国统一教育考试规模庞大、功能重要,但建国后始终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
铤而走险背后的驱动力更值得反思。“高考舞弊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高考能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回报。高考与个人的文凭证书、就业、收入、声望地位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罗立祝说。
【材料2:】
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明确表示,将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在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对高考作弊行为“零容忍”。
3日,记者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获悉,为了封堵高考舞弊,2015年,河南省将对违纪作弊考生分别给予取消其当次单科、全科成绩、录取资格或学籍的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考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并将其违纪作弊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对违规参加高考的高中非应届毕业在校生,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高考。
在河南洛阳,防高科技手段作弊的“神器”—一架价值几十万元、飞行高度达500米的无线电监测无人机将投入使用,对考场周围的无线电电磁环境进行监控。
在北京的高考考场中,佩戴苹果智能手表(Watch)的考生或将被视为作弊。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出提醒,考生可自行携带手表看时间,但仅限于有计时功能的手表,时下流行的Watch禁止带入考场。
而在湖南,教育部门亦对考生的穿着、佩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今年对考生穿着、佩戴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学生不能穿校服进考场,不能携带通讯工具、电子设备等,考点将有专门设备对考生物品进行安检,让各种高科技作弊产品无所遁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詹小平说。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遏制高考舞弊现象提出你的解决措施。
要求:具有针对性,可行性,且条理清晰,表述准确,300字左右。
【解析】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遏制高考舞弊现象提出你的解决措施。
要求:具有针对性,可行性,且条理清晰,表述准确,300字左右。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高考舞弊现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法律漏洞,加大惩处力度。当前打击高考作弊存在法律空白,惩处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不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行法律的缺失,打擦边球,伺机作案。事后,相关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反而助长不法分子再次作弊的气焰。
二、教育工作要走出教利化的怪圈。淡化高考效益,转变教育理念,让高考成绩与高中教育工作任务评比脱节,消除地方保护思想滋生的土壤,引导学生增强综合能力,根除高考作弊思想。
三、家庭教育转变观念,从高考成才转变到个性成才的理念上来,家庭教育淡化高考,家庭帮助学生作弊的土壤也就能消失。
四、营造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氛围。人才招录不“唯学历是用”,逐步树立能力决定一切的人才招聘机制,坚决铲除各种违规、造假行为,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